相傳,甕安神奇的漤菜已有好幾百年的歷史,最早源于甕安縣松平鄉的冉家塘村。這種神奇的漤菜,實際上是一種特制的泡菜。所謂的韓國有名的是泡菜,而我們甕安有名的美食之一也有泡菜。
說它神奇,是因為它臭味濃烈,有點似臭豆豉味。又有點臭豆腐味,又有點似臭酸味,有所謂“未見其物先聞其味”“聞直臭氣熏天,吃起其味無窮”之感。但這就是它的獨到之味。
說它神奇,還因為它具有特殊有效的藥用功能,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能幫肋消化,治感冒,止腹瀉,小時候我們只要一生病家里的大人就會弄漤菜給我們吃。
其實漤菜的制作并不復雜,關鍵是首先作好漤湯。漤湯作好以后,把事先選擇好的鲆嫩的辣椒、茄子、黃瓜、紅豆、筍子、蕨苔等蔬菜用清水洗凈,涼干至不滴水時放入漤湯中經過較長時間,一般可在個把月的浸泡后就可以食用了。漤湯放的時間越長,年辰越久,浸泡出來的漤菜味道越好,其藥用功效越佳。
新作漤湯,需要紅稗,嫩苞谷,糯米,黃酒,沒有黃酒白酒代替也行,礦泉水和蔬菜等原料。這些原料中,最重要的原料是紅稗。缺了紅稗就談不上漤湯的制作。先把紅稗、嫩包谷,糯米等原料按照一定比例配制好,再用磨缽的能盛壇檐水的壇子,洗凈,然后倒入少量紅稗、糯米、嫩苞谷漿,放進一層蔬菜,倒入適量黃酒和湯漿,再放進一層蔬菜倒入適量的黃酒和湯漿,直到裝滿一壇,如湯漿淹沒不了蔬菜,要以淹沒蔬菜為宜。進而蓋上了壇缽蓋,在壇檐內參上清泉水,等上個把來月漤湯便制成,漤菜也可以食用了。漤菜撈完后,又可不斷放入新鮮蔬菜,過個一年半載又加入些黃酒、糯米和苞谷湯漿,使其味逐漸復濃,變純。值得注意的是,從新制漤湯到每次加進新鮮蔬菜,以及撈取漤菜都不能沾油和沾鹽,沾上油鹽,漤湯不出一周就會變味府爛。
漤菜成熟與否看它的顏色,一般成熟的漤菜呈赭色,陳年漤菜呈褐色。漤菜的吃法主要是炒吃,如與肉混炒其味更佳。把漤菜切成碎末,再先那半肥瘦的三線肉切成,干辣椒要切成“火炮筒筒”,將菜油燒辣,放進“筒筒辣椒”炒脆,三線肉末倒進鍋內炒熱,再將漤菜倒進鍋里混炒,放鹽、姜、蔥、蒜、味精等香料,起鍋上桌,其味是臭中回香,臭中回甜,可口清新,游人不知其味,聞其臭味道不敢吃,一旦吃口丟不下。知道漤菜的游人來-,非點上一盤漤菜不可,加為吃了漤菜疲勞頓消,精神振奮,食欲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