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碑記及定遠的來歷為梓潼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定遠場鎮的興起,與五圣宮寺廟有關,這是一座中等規模的寺廟,占地約五畝,正殿塑有五圣像,分別是文昌帝君、武圣帝君、孚佑帝君、觀音菩薩、真武祖師,故取名五圣宮。
明、清以前,僅有人在定遠買賣桑葉,由于這里是梓潼、鹽亭、劍閣交界處,三縣地方勢力為了爭奪地盤,常在這里惡斗,據《永定碑記》記載,為了永遠安定團結,將此場定名為永定場。乾隆四十年(1775),有外地遷入的客民涂、孫、張三-主,分別代表梓潼、鹽亭、劍閣三縣定遠人,抱著興場,永遠安定、團結和睦,結束相互爭斗,他們聯名請求知縣朱簾將永定場改名為定遠場,按照當時市場管理的體制,由官府設立斗紀牙行收取行費支應場上差務(斗紀:官方在糧食市場設的管理機構。牙行:官方在市場設立征收生豬屠宰稅的機構)。嘉慶元年(1796),由涂文典等中介人作證,曹國泰將斗紀牙行轉賣給蕭玉琯、曹國璉二人,所賣資金分別記入各執文約,兩家人在場上輪流收支行費,一直延續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這年四月,蕭玉琯的孫子蕭才仁將雇租三代、四十六年的斗紀牙行轉賣,所賣資金全部捐獻給公眾享用,并將其祖父蕭玉琯買斗紀牙行所持的紅契文約當眾燒毀。為了表彰蕭才仁的善舉,定遠場公眾合議立碑紀念,將蕭才仁所捐獻轉賣斗紀牙行的資金用于修建五圣宮寺廟,在宮內立《永定碑記》,說明修廟一是要大興定遠場,二是說明定遠是塊風水寶地。
據《永定碑記》載:興修五圣宮后,人們買賣東西“不出五圣宮”。這座碑記限定了當時在定遠場鎮橫行霸道的月盛兄弟二人及子孫“買賣不出五圣宮”。五圣宮于是成為當時的集貿中心。為了興起定遠場,人們還利用五圣宮坐北向南的正前方平坦地帶,在方圓約五畝地修起經商街房,中間修了過街樓,進行有序的市場交易,正如碑文說“當行契”就是證明。
為了滿足當地民眾趕集和休閑需要,清朝末年,定遠鄉民又集資在五圣宮正對面平壩上修建了一座戲樓,戲樓主體呈正方形,高約1.8丈,四角上翹,雕刻有人物和龍鳳吉祥圖案等。樓柱上有對聯一副,聯語是:“看不見姑且聽之,何須四處鉆營,竭力排開前面者;站得高弗能久也,莫丈一時得意,挺身遮住后來人?!边@副充滿哲理的對聯,正是當時人們看戲場景的真實寫照。整個戲樓與五圣宮建筑群對峙,加上過街樓,形成了定遠場鎮集趕場、朝拜、看戲、休閑、-為一體的繁華景觀。據定遠鄉年長者回憶,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全鄉萬人群眾大會都是在這里召開的。
民國初年,劍閣縣管轄的五圣宮以東三元場逐漸由王姓占據,稱為新街,此街以當時的小河橋(三步兩洞橋)為界,以王姓為主。王姓為與五圣宮、老戲樓和老街抗衡,同樣興街交易,興建戲樓演戲。西場曹姓演《王道林挨皮鞭》,東場王姓演《火燒曹營》,兩場形成了曹、王二姓爭霸局面。王姓和曹姓各趕各的場,各看各的戲,東西場自然形成對峙,兩場人都不越雷池一步,形成了梓潼和劍閣分別管轄的定遠場。
1949年12月定遠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獲得解放,定遠場仍舊東西兩個場鎮。1953年,東西場通過人民政府的行政區劃調整,將劍閣縣管轄的三元場劃歸梓潼縣定遠鄉統一管理,從而結束了兩縣定遠人分街割據的爭霸局面。
1978年,為加快鄉鎮建設,以五圣宮為中心向南發展,在五圣宮前邊的小河對岸新建了街道,取名五圣街。近年,又以五圣宮為中心向北發展,新建了文華街。繼1977年建李家嘴石拱橋之后,1997年又修建了利民橋,目前正在修建的永定橋,將把定遠新老場鎮連在一起,定遠場的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市場將更加繁榮。
信息來源:綿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信息來源:綿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