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燈節
井陘縣長崗村,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傳統的“金燈節”,從古至今,相沿成習?!敖馃艄潯钡膩須v,眾說紛紜,但終究不外乎兩種:一說是搞“雩祭”,禱告一年四季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丁平安。二是說實習和演練之舉。
“點金燈”需事先制作金燈盞,也叫燈碗。制作時,先將米面上籠蒸熟后捏成燈碗。高1.5寸,底呈圓形,中間帶亞腰,頂部為圓開帶沿,用棉花裹一火柴棍搓成燈捻,插置于燈碗正中,以備點燃。
“金燈節”到來時,通常擺金燈四桌。第一桌擺在龍駒老母廟前的玉皇殿前,其余三桌擺在龍駒老母廟后院場地寬闊的大覺寺院內。每桌擺金燈12行,第行10盞,每張桌子中央擺一盞形如持棒美猴王的燈碗。每桌擺120盞,三桌共計360盞,寓意一年360天日日平安。
接下來便是轉燈,先將燈碗全都添滿油,然后將燈逐一點燃?;ㄅ谌挤?,金燈齊亮,熠熠閃光,使人猶如進入了迷宮,置身仙境之中,令人陶醉,流連忘返。人們競相簇秀參燈、觀燈。轉燈時善男信女圍繞金燈敲打著太平鼓和其他樂器邊轉邊唱。一神漢手持短刀邊轉邊w,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技藝精湛,圍觀人群喝彩聲如雷。隨后觀燈人群開始轉燈,轉一兩圈后站在燈的四周觀賞金燈和各類技藝表演。
金燈盞靠燃食用油照明,一晚需添油兩次。燈油即將燃盡時,人們等待著金燈節最后的高潮——搶燈碗?,F在會頭們對搶燈碗進行改革,由搶就分。由專人維護秩序,將燈碗收拔在一起,按人們先來后到的順序進行分發。由黃米面作成加之兩次添油由燈火烘烤的燈碗,外部松軟內殼焦黃,食用香甜脆面不膩。不少中青年人分到金燈達自己舍不得吃,趕緊送回家分送給老人或孩子。
“金燈佳節燈火明,男女老幼轉金燈,扭扭腰腰踢腿,金燈玉碗吃個得
井陘縣
(音dei,好的意思)?!睆倪@首民謠中和現場觀摩可以看出,“金燈節”正在變為一種群眾性的文體活動。
民間藝術習俗之民間戲劇
井陘的民間戲劇流派繁多,劇目豐富。傳統的劇種有秧歌、絲弦、河北梆子、山西梆子、河南梆子、評劇、京劇、老調等。井陘俗稱“戲窩子”,全縣318個村,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曾有197個農村業余劇團,盛極之時“村村鑼鼓響,處處有戲唱”,有些人口較多的大村莊,多者有三四個劇團,拼著勁地往好處辦。有些幾戶人家的小村莊,也有劇團,幾乎家家有唱戲的,有的戶全家參與。
舊社會,井陘民間的劇團一種是久行班,一種是子弟班,也稱“自在班”。建國之后有專業劇團、半農半藝劇團、聯合劇團、個人投資辦團和老藝人搭
跑燈
“跑燈”是在民間社火四角套子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場地燈會藝術。它形象逼真,套路多變,造型優美,氣勢磅礴,再加上茫茫夜色,隆隆戰鼓,儼然一個壯觀的古戰場展現在觀眾眼前,給人以美的享受。
“跑燈”的道具有旗燈、虎牌燈、傘燈、桃子燈和花瓶煤等五種象形花燈組成?!芭軣簟钡难輪T不少于30人,多者不限,越多越佳。演員要按照手持的旗燈、虎牌燈、傘燈、花瓶燈、桃子燈由高到低(桃燈除外)的順序排列成一條龍。表演時,演員以鼙鼓的輕、重、緩、急、停為步點節奏,以旗燈為向導,變中求齊,齊中求變,完成各種套子。傳統的套子有“二龍戲珠”、“四門斗敵”、“八方鐵壁”、“四季平安”、“一路歡歌”以及“天下太平”的文字組合。
井陘“跑燈”一般僅在燈節期間的晚上活動。他們不僅在自己的村里跑,而且還要到鄰村跑一跑,這就起到了村與村之間聯絡感情、增進友誼的作用。
焰火與燈會
焰火,舊時井陘稱之為“放火”。放火與燈會是元宵節期間傳統的喜慶習俗。民彩紛呈的焰火和千姿百態的華燈,把節日裝點的更加嫵媚動人。
“放火”是井陘民間非常普遍的一種慶賀元宵佳節的習俗?,F在,井陘保留著最古老的“藥發傀儡”式的“斗火龍”,也有獨具一格的“點火竿”、“打鐵花”,更有令觀者傾倒的融“花會”與“焰火”為一體的“跑火馬”、“劃火般”等。
井陘各村“放火”的日期各有不同,有的選在元宵夜,也有的選在正月二十五、六。但因過去所放的“火”均為百姓自制,所以準備工作一般在臘月就已開始。制作“火”的地方,俗稱“火房”。待制作完成后,便將“火”移寄在“火神廟”、“老母廟”之類被當地人尊奉的神廟內,而等待“放火”的佳日。
“放火”對于百姓來說,是一個激動的日子。這天一早,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以及被邀請來的文武花會有的手舉“帥”字大纛、羅傘幢、龍鳳旗、狼牙旗,有的敲鑼打鼓,有的燃鞭放炮,簇擁闐“神駕”、“金山”、“銀山”、“金斗”、“銀斗”(紙扎品)等前往神廟取火。隊伍往往綿延數里,
井陘縣
別有一番風味。此舉動,民間“接火”。
入夜,路如河,人如潮……
民間棋類競技
民間棋類競技。民間棋類競技類似圍棋、跳棋,俗稱“石子棋”。雙方用不同的石塊互相擺陣、走陣以決勝負。就地取材,用具方便,玩法樣式很多。
(1)安山。甲乙雙方各選區別于對方顏色的顆石子在手,其走法是:甲乙雙方在“安山”圖上依次安子,一次一子,三子相沖不分縱橫即為鏈。先成鏈者,令對對方自拔去一子,依次循環漸進無論怎樣走法如成雙鏈時,令對方自個拔去二子,直到一方不足三子不能成鏈時為止。
安山其規則由甲乙雙方事先規定,一般不準“走回子”,俗語叫“哄塌方”。是否允許“走回子”,可不可以壓山(三子在一線為山)均須互相共守。
(2)走茅坑。甲乙方各取不同于對方顏色的兩顆石子,直接各擺四子于兩邊相對方向上,無論誰先走均可,甲子沖(對沖)乙子時,去掉乙方一子(反之亦然)。規則要求:甲乙雙方各有兩子在同一線上時互不侵犯;如甲方在一線上有三個子,乙方在同一線上布有一子時,甲方也不準吃乙方,反之亦然;當兩子對沖時必須以此單子的后方無子才有效。
(3)老虎吃羊。甲乙為虎,持兩顆大子;乙方為羊群,持顆小子。走法是:乙方先在羊圈中央安九顆子,其余子布防在羊圈四周;甲方在兩頭虎窩(城樓)中央各安一虎。規則要求:A.老虎先走,可任意走,只能“隔子跳吃”;B.乙方必須在把老虎逼進虎窩才為贏;待兩子阻擋,使虎無法再走著吃時才為勝;C.老虎吃羊吃得無法阻擋時虎為贏。
(6)老虎串羊。共設四個虎窩四只虎子;圈羊48只。走法是:在單線上走,老虎對單子或三子均可以吃;如中央安一羊子,逼虎進窩,虎為輸;中央不安羊子,將虎逼到那,虎即死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