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閬中牛燈是明清以來流傳于閬中的民間歌舞,其唱腔質樸流暢,婉轉悠揚,頗有地方民歌風味。它由四人表演,二人扮作牛,操作牛燈;牛燈是用竹扎成牛頭,用麻布作牛身,青麻作牛尾;人物為農夫、鏟包子和臘二姐,圍繞有關牛的常識進行表演。通過鏟包子滑稽的行動、憨厚的人物性格、幽默的言談,和飾牛者模擬的牛吃草、回嚼、打滾、洗澡、耕作,以及對主人的溫順,對人的恐慌和對命運的反抗,充分展現了山鄉農民所熟悉的生活畫面。它以說唱為主,除幾段固定的唱詞外,多即興編詞,舞蹈簡單,固定程式不多,服飾、道具簡樸,為群眾喜聞樂見。
閬中竹馬是清初流行于閬中城鄉的民間歌舞。它用方言演唱,說唱結合,語言通俗,詼諧風趣。其曲調質樸明快,優美動聽,具有濃郁的民歌風味,且表演形式簡單,靈活多樣,為群眾所喜愛。竹馬由3男2女表演:1人手執令旗(夜間則提燈)扮引馬人,3人各騎上紅、白、黑竹編紙糊馬,扮老爺、夫人和丫頭,馬后1人執鞭扮馬夫。表演時原地走步、跑步或變換隊形。
竹馬牛燈作為川北燈戲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距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題材大多反映農民田間勞作、喜慶豐收、祭祀天地祈求風調雨順。閬中白溪鄉杜家山是竹馬的發源地,古時候,每當豐收時節,人們就編起竹馬系在腰間,拿著鞭子四處奔跑,以示慶賀。
如今,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閬中市對當地的民俗文化進行了深入挖掘、整理、高質量包裝高蹺竹馬、太平牛燈,竹馬在保留古風古韻的同時,也融入了現代都市氣息,在表演上融入了燈光,音樂,在動作上加上了武術、高蹺等高難動作,以增加看點,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