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節,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在我國古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因地而異,中原和西南地區以夏歷二月初二為花朝;江南和東北地區以二月十五為花朝,據說這是與八月十五中秋節相應,稱"花朝"對"月夕"。此外,還有一些地區以二月十二或十八為花朝節。這種現象,可能與各地花信的早遲有關。
花朝節在公歷中的日期是3月份,大致在節氣“驚蟄”到“春分”之間。此時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綻或盛開,定其中一天為“百花生日”是十分恰當的。世界上像中國那樣定出花的節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見中華民族對花的熱愛有悠久傳統?!鞍倩ㄉ帐橇汲?,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边@是舊時江南民間慶賀百花生日風俗盛況的寫照,夜間在花樹枝梢上張掛“花神燈”,燈火與紅花綠枝相映成趣;青年男女漫步花叢中,賞花談情;文人墨客觸景生情,吟詩作畫……對于各地花匠或花卉愛好者,更是一展各自手藝的好時節。
賞花是生活中的一種雅興,中國人在賞花方面所積累的民俗文化成果尤稱豐富,舊時流行于各地城鄉的花朝節就是一例。
二月仲春,正值芳菲盛開、綠枝紅葩的時節,為花朝節的活動提供了繁麗豐碩的天然背景。這一天花販在出售蒔花時,照例用紅布條或紅紙束縛花枝,許多養花人家亦將彩帛紅紙等懸掛在花枝上,謂之"賞紅"或"護花"。詩云:"春到花朝碧染叢,枝梢剪彩裊東風。蒸霞五色飛晴塢,畫閣開尊助賞紅。"正是此俗的寫實。眾多的花農花販及從事其他種植業的農民,率于此日會集花神廟前,殺牲供果以祝神誕,或演戲文娛神,引得成群結隊的游客前來觀看,形成熱鬧的廟會場景。好事者或擇園亭勝地舉辦類似今日花展的"斗花會"、"撲蝶會",或于夜晚聚眾提燈游行,謂之"花神燈"。在廣西龍州、寧明等地,尚有青年男女在花朝節這天聚集平壩對歌之俗,歌中必有歌頌百花仙子的內容,迄情深意濃處,則互拋繡球,流連忘返。
傳統的花朝節如今已流變為更加絢麗奪目的時令性花市花展,群眾性的賞花風潮往往經月不退,遠遠超過了古代的一日之期。但是,若追溯這一傳統習俗的來歷,竟是掩映迷離,令人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