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靈寶市故縣鎮河西村的漢山里,流傳著王莽攆劉秀的傳說。
相傳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后,橫征暴斂,誅殺忠良,他的種種倒行逆施,遭到漢室后裔劉秀的堅決反對。王莽為了消除隱患,便詔見劉秀,準備加害于他。
劉秀聞訊后,騎著一匹白馬,連夜出逃。王莽帶兵緊隨其后,窮追不舍。眼看追兵就要趕到,劉秀便勒轉馬頭向南一拐,沿著棗香河逆流而上,躲進了郁郁蔥蔥的喊山之中。經過傳奇般的圍追堵截和拼死躲逃,終于躲過了這場劫難。劉秀登基后,建立了東漢王朝,為了感念喊山的救駕之功,親自下令,詔封喊山為漢山,意寓漢室之山也。
劉秀的這場傳奇遭遇,在茫茫的漢山之中,留下了無數的傳說故事和歷史印記,一直被后來的人們所津津樂道。
相傳這條路就是當年劉秀逃難的路,后人叫劉秀路,這石糟就是當年劉秀飲馬的槽。
這道溝岔叫馬蹄岔,因這個碩大的馬蹄印而得名。相傳這是大白馬在情急之中,凌空一躍,跨過溝壑而踩下的腳印,一直到現在,仍清晰可辨。
這眼泉水當地人稱它為馬刨泉。相傳是當年劉秀饑渴難耐時,大白馬一陣四蹄亂刨,刨出了這眼泉水。因為是神泉,所以,遇旱不枯,遇澇不盈,四季常流。
這條溝岔名叫老鴉岔,海拔2413.8米,是河南省境內的最高峰。它的名字也與劉秀息息相關。相傳,當時劉秀被王莽圍困在叢山峻嶺之中,又值大霧彌漫。有一只烏鴉在劉秀頭頂盤旋翱翔,為劉秀指引方向,使他很快突出了重圍。因為當地人稱烏鴉為老鴉,這道溝岔也自然而然地被稱為了老鴉岔。
斗轉星移,寒暑更迭。王莽攆劉秀的傳說故事和歷史印痕在歲月的長河中被人們不斷演繹著,人們懷著對神靈的虔誠和對英雄的崇敬,在漢山沿途不足50平方公里的山嶺溝壑中,修起了數十座寺廟道觀,形成了“七寺八庵九道觀,四十里竹林不見天”的人文景觀。使這座名山成為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宗教圣地而聲名雀起,聞名遐邇。
漢唐以來,漢山景區游人如織,而王莽攆劉秀的傳說故事,也被五湖四海的香客們口碑相傳而名播天下。
漢山自古以來就有許多與劉秀避難有關的地名、溝名、山名、水名。因此,王莽攆劉秀的傳說故事在秦、晉、豫廣為流傳。
由于歷史久遠,時代變遷,長久以來享有盛譽的“七寺八庵九道觀,四十里竹林不見天”的景觀,多巳損毀,能詳說細講漢山傳說的人大都年歲已高,因而關于王莽攆劉秀的傳說面臨瀕危的境地。
改革開放以來,勤勞智慧的河西人用心血和汗水徹底改變了家鄉的面貌,使這個小山村成為聞名全國的小康村。近幾年來,河西村兩委多次組織村中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進行座談,搶救性搜集整理王莽攆劉秀的傳說故事,并請有關專家學者來指導工作,他們決心挖掘、整理王莽攆劉秀的傳說這一民間傳統文化,通過出版書籍、拍攝影視作品、編寫鄉土教材等多種形式,弘揚這一獨特的地方傳統文化,使王莽攆劉秀的傳說故事世代相傳,他們還將加快漢山的開發步伐,興辦以漢山為品牌的文化產業,為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建設三個文明,構造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