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村莊 用戶中心

                                              七曲山大廟古建筑群:天尊殿介紹

                                              七曲山大廟古建筑群:天尊殿

                                              天尊殿位于七曲山主峰鰲山之巔,因此山酷似皇宮玉階石上的巨鰲故名鰲山,清同治年間曾懸有“天下第一名山”的橫匾一道。天尊殿雄居其上,為七曲山大廟最高處的古建筑物。殿之四周均用砂石碼砌成長方形須彌座,將殿基牢牢箍扎。殿堂使用外檐柱14根,內金柱6根,構成一個外圈套內圈的雙層套柱平面,框架之間又采用梁枋與斗拱拉連,檐柱上面使用闌額,柱下用地栿連結,能較好防御地震時的水平壓力和縱波破壞。梁架結構與斗拱、昂枋等構件的交接點,使用榫卯組合,不用楔梢。殿內澡井,明栿施旋子彩畫,線條流暢。殿前檐柱接闌額處,左右有龍形雀替,龍口張閉相望襯以柱頭鋪作斗拱16朵,補間鋪作斗拱19朵,古樸精美,十分壯觀,殿堂呈矩形,面寬三間,進深四間。著名建筑教育學家梁思成于民國6年(1916年)率“中央古物保管調查組”親臨大廟,實地考察后,十分推崇天尊殿,他在所著之《中國建筑史》中寫到:“四川梓潼縣西北七曲山,山頂柏林文昌宮,殿堂多座,為明代所建。

                                              其中天尊殿在院內最高處,結構較為宏麗。殿廣三間,深四小間,單檐九脊頂。其斗拱之分配,前面單抄雙下昂,背面及兩側僅在柱頭施櫨斗挑梁,如鷲峰兜率殿之制。其前面斗拱兩昂不平行,第二層昂尾挑承平桿之下。內部梁架作杈手、襻間、替木等;梁栿上施蜀柱及十字斗拱,與元代宣平(今山西武義)延福寺大殿頗有相似之處。殿堂營建年代文獻無徵,其結構樣式,當為明初或明中葉所構也?!碧熳鸬钭髠扰涞顬樘拥?,正中塑張亞子長子、次子座像,東為伯夷、叔齊二賢人,西為牛王、谷父、蠶女。右側配殿塑有三霄娘娘和藥王孫真人像。2001年對配殿重新改造后,亦對塑像作調整,右側配殿重新塑女媧、九天玄女、泰山娘娘(碧霞元君)、送子觀音、藥王。左側配殿重塑牛王、谷神、嫘祖(蠶神)等像。殿前有觀象臺,俗稱八卦井。觀象臺中有一石柱,石柱四周用石制華板砌成八方形圍墻,周長16米。石柱下刻云紋,邊緣浮雕花草,平面刻九龍環繞。中層刻有八卦爻辭。道家又將觀象臺稱作升章臺,即道士作完道場或法式后,向上仙升報文書的地方,亦叫升章池。天尊殿主殿原供俸有元始天尊像一軀,侍神二軀,金仙十三軀。1991年,主殿重塑后,成為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和十二金仙之神像。殿前懸有橫匾:“道冠古今”和“德參天地”二道。并有楹聯,文曰“法映天地人是為神仙祖;教闡釋道永作帝王師”。

                                            1. 上一條: 七曲山大廟古建筑群:家慶堂
                                            2. 下一條: 七曲山大廟古建筑群:關帝殿
                                            3. 長按其中二維碼通過“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我們
                                            4. 村村通百家號百度百家號
                                            5. 村村通頭條號頭條號
                                            6. 村村通B站號B站
                                            7. 村村通微信公眾號關注微信公眾號
                                            8. 村村通抖音號
                                              抖音號cunwww
                                            9. 村村通快手號請關注快手號
                                            10. 梓潼縣民俗
                                            11. 梓潼片粉制作技藝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梓潼片粉是有名的梓潼名特小吃,和梓潼酥餅、鑲碗一起,被稱為“梓潼三絕”。梓潼片粉為清光緒年間梓潼名廚仇寶祥所創。傳說他在梓潼片粉制作技藝
                                            12. 七曲山大廟,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駛入綿陽市與梓潼縣108國道交界處羅漢橋后,進入108國道文昌路南段行駛12公里后駛入城區金牛大道直行6公里后右轉至城區文昌路行四川梓潼縣七曲山大廟
                                            13. 評書梓潼為綿陽非物質文化遺產。評書藝術,歷史悠久,為四川曲藝中的一種表現形式,根據書路和表現手法的不同,可分為“清棚”和“雷棚”兩大派。清棚派,談吐儒雅,注評書(梓潼)
                                            14. 長卿嗩吶為梓潼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長卿嗩吶也是在梓潼氐羌土著人長期的勞動生產生活當中產生的?,F在已經收集整理的有86首(見附錄1:梓潼民間器樂曲目錄)。長卿嗩吶分長卿嗩吶
                                            15. 瘟祖殿位于啟圣殿左側,始建于明初,明末毀于野火。乾隆三十一年公元年,由縣教諭郝光策、舉人蒲輪、千總余大鵬、貢生吳道隆等領銜倡募重修。殿堂不同于飛檐翹七曲山大廟古建筑群:瘟祖殿
                                            16. 梓潼帝君靈簽,是文昌信眾及到七曲山的旅游者預測禍福的求告簽語。文昌靈簽由來已久,據十國春秋記載,前蜀咸康元年年蜀主王衍,應天雄節度使王存休天雄節文昌帝君靈簽
                                            17. 羅氏按摩〈盲人按摩〉為梓潼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目前最好的推拿技術在操作過程中引用先進設備輔助治療,如牽引技術,將患者俯臥,固定患者身體,強力拉直患者,然后著力羅氏按摩〈盲人按摩〉
                                            18. 風洞樓又名大悲樓,因樓下為白特殿,殿后壁有山洞,俗稱風洞,故名風洞樓。民國年公元年,成都昭覺寺住持和尚智光法師遣徒海燈和尚住持梓潼七曲山大廟。其七曲山大廟古建筑群:風洞樓
                                            19. 梓潼縣推薦民俗
                                            20. 梓潼縣七曲山大廟古建筑群:盤陀石殿
                                            21. 梓潼縣金龍場折席制作技藝
                                            22. 梓潼縣七曲山大廟古建筑群:關帝殿
                                            23. 梓潼縣七曲山大廟古建筑群:風洞樓
                                            24. 梓潼縣梓潼木雕、泥塑
                                            25. 梓潼縣七曲山大廟古建筑群:家慶堂
                                            26. 梓潼縣文昌帝君靈簽
                                            27. 梓潼縣評書(梓潼)
                                            28. 梓潼縣長卿嗩吶
                                            29. 梓潼縣高蹺獅燈(黎雅高蹺獅燈)
                                            30. 梓潼縣制琴技藝
                                            31. 梓潼縣獨角木偶
                                            32. 梓潼縣梓潼中醫
                                            33. 梓潼縣金錢板(梓潼縣文化館)
                                            34. 梓潼縣文昌祭祀
                                            35. 梓潼縣梓潼“十大碗”與梓潼鑲碗
                                            36. 91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