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尊殿位于七曲山主峰鰲山之巔,因此山酷似皇宮玉階石上的巨鰲故名鰲山,清同治年間曾懸有“天下第一名山”的橫匾一道。天尊殿雄居其上,為七曲山大廟最高處的古建筑物。殿之四周均用砂石碼砌成長方形須彌座,將殿基牢牢箍扎。殿堂使用外檐柱14根,內金柱6根,構成一個外圈套內圈的雙層套柱平面,框架之間又采用梁枋與斗拱拉連,檐柱上面使用闌額,柱下用地栿連結,能較好防御地震時的水平壓力和縱波破壞。梁架結構與斗拱、昂枋等構件的交接點,使用榫卯組合,不用楔梢。殿內澡井,明栿施旋子彩畫,線條流暢。殿前檐柱接闌額處,左右有龍形雀替,龍口張閉相望襯以柱頭鋪作斗拱16朵,補間鋪作斗拱19朵,古樸精美,十分壯觀,殿堂呈矩形,面寬三間,進深四間。著名建筑教育學家梁思成于民國6年(1916年)率“中央古物保管調查組”親臨大廟,實地考察后,十分推崇天尊殿,他在所著之《中國建筑史》中寫到:“四川梓潼縣西北七曲山,山頂柏林文昌宮,殿堂多座,為明代所建。
其中天尊殿在院內最高處,結構較為宏麗。殿廣三間,深四小間,單檐九脊頂。其斗拱之分配,前面單抄雙下昂,背面及兩側僅在柱頭施櫨斗挑梁,如鷲峰兜率殿之制。其前面斗拱兩昂不平行,第二層昂尾挑承平桿之下。內部梁架作杈手、襻間、替木等;梁栿上施蜀柱及十字斗拱,與元代宣平(今山西武義)延福寺大殿頗有相似之處。殿堂營建年代文獻無徵,其結構樣式,當為明初或明中葉所構也?!碧熳鸬钭髠扰涞顬樘拥?,正中塑張亞子長子、次子座像,東為伯夷、叔齊二賢人,西為牛王、谷父、蠶女。右側配殿塑有三霄娘娘和藥王孫真人像。2001年對配殿重新改造后,亦對塑像作調整,右側配殿重新塑女媧、九天玄女、泰山娘娘(碧霞元君)、送子觀音、藥王。左側配殿重塑牛王、谷神、嫘祖(蠶神)等像。殿前有觀象臺,俗稱八卦井。觀象臺中有一石柱,石柱四周用石制華板砌成八方形圍墻,周長16米。石柱下刻云紋,邊緣浮雕花草,平面刻九龍環繞。中層刻有八卦爻辭。道家又將觀象臺稱作升章臺,即道士作完道場或法式后,向上仙升報文書的地方,亦叫升章池。天尊殿主殿原供俸有元始天尊像一軀,侍神二軀,金仙十三軀。1991年,主殿重塑后,成為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和十二金仙之神像。殿前懸有橫匾:“道冠古今”和“德參天地”二道。并有楹聯,文曰“法映天地人是為神仙祖;教闡釋道永作帝王師”。